查看原文
其他

一条母亲河的重生

​吴文涛 前线理论圈 2022-07-02

摘要

历史上的永定河哺育了北京城,奠定了北京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还造就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大文化带。由于流域的“超载”发展,20世纪后期永定河一度枯水断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永定河开始重现生机,发挥新的作用和功能。作为首都北京的母亲河,京津冀地区的主要发展轴,华北五省区市的生态涵养带和文化建设带,应从更高定位审视永定河的功能和作用。


从2020年4月起,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在山西大同接受了来自黄河流域的生态补水,1.75亿立方米的活水顺上游桑干河注入干涸已久的永定河河床,结束了卢沟桥下游25年的断流史,实现了约170公里北京段的全线通水。许多市民追着水头沿岸奔走,争睹大河奔流的盛水景观。
永定河以山清水秀、碧波荡漾的姿态重新流淌在北京城边,这意味着时隔近半个世纪母亲河重现生机。

永定河的历史功绩与变迁
永定河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取决于历史上对北京城的贡献。永定河造就的洪积冲积扇平原为北京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域空间和水土条件;永定河直接和间接地为北京城提供了丰沛水源,是城市的脐带和血脉;
永定河与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交汇的古渡口构成了北京城原始聚落生成的重要交通条件之一;永定河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煤矿和岩石、沙砾,在历史上特别是元明清时期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提供着必需的能源和建材;
永定河干流和部分河水曾汇入运河,为北京的漕运提供了渠道和运力,助推漕运发展;永定河的水利、水害及河道变迁,直接影响着北京的城市格局和发展方向;作为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永定河孕育了南北交融、包容大气的流域文化。
从对城的哺育功能上说,永定河就像母亲的脐带一样供养着北京城市的壮大;在漕运通道、城市水利格局、多民族文化融合等方面,永定河为满足北京的都城功能作出了杰出贡献。
永定河跨越晋北高原与华北平原两大地理单元,沿途经过畜牧与农耕两类经济区域,河谷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民族交往的通道、各种文化交汇的走廊。流域内有泥河湾、北京猿人、新洞人、许家窑人、山顶洞人、峙峪人、东胡林人等系列史前文化遗址的发现,近乎完整地记录着中国华北地区人类文化的起源,是一条不断线的“东方文明起源谷、中华文化发祥地”。
中国多民族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一连串问题,也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在先秦、秦汉时期,既为秦晋文化与燕赵文化的沟通要道,更是西北草原民族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从南北朝到辽金元明清,许多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历史重头戏也都在这个舞台上演。
从传说时期的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到历史时期的白登山之围、安史之乱、高梁河战役、野狐岭之战、土木之变等,再到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主战场,这里既有刀光剑影、悲壮雄浑的战争场景,也曾有修筑长城、驻军屯田、移民实边、设置榷场等“五民杂处”、互通有无的和平景象和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
正是这种边界和拉锯地带的文化碰撞,促成了北京这个新的政治文化中心。流域内还有北魏时的首都、辽金时的陪都——大同,传说中黄帝之都涿鹿、西周狄人的代王城、元朝元中都等众多的古都、古城、古堡、古村落,上溯炎黄及至当代,直观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融合发展与都城变迁的历史轨迹和首都北京的成长历程。
随着北京城市地位的提升,永定河经历了沧桑巨变。辽金以后北京发展成为都城,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对附近森林和土地的需求不断增长,
同时,带动了永定河上下游流域的深入开发。“大都出,西山兀”,伴随人口增加和都城扩建,农耕区域不断向草原山林突进,永定河中上游流域的森林植被遭到持续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隋唐时期的“清泉河”,到元、明以后变成了“卢沟河”(黑色的河)“浑河”“小黄河”“无定河”,易淤易决,水患无穷。
为北京城安全计,元明清各朝极为重视修筑永定河大堤,致力于将滚滚洪流赶离京城。原本涵养京城水源的几条永定河故道由此出现水体萎缩、湖泊湮废、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导致北京城的水源格局发生根本改变,城市发展空间被迫朝东北方向转移;而泥沙淤积等致灾因子继续向下游地区延伸,淤平了其下游华北平原中部诸多的湖沼湿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约束浑流、消除洪患和水力发电,陆续在永定河干支流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水库和防洪蓄水枢纽工程,成效显著,但很快又产生新的困扰。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上游地区工农业和采矿业的发展,人口增加,植被退化,用水剧增;加之气候持续干旱,降雨稀少,致使上游来水不断减少,永定河三家店以下常年断流。干涸的河床形成风廊,曾是危害北京的五大风沙源之一。再加污染问题,永定河退出了北京城市水源序列,使原本缺水的北京更加干渴。
进入新世纪,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人们认识到这条母亲河的重要性,开始关注永定河的生态修复和文化建设,从而推动了永定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工程,开启了永定河见水见绿的生态修复之路。
新时代永定河流域的功能定位
面对这条重新流动起来的河,我们又该如何珍惜和利用呢?在当今资源流动、信息共享的互联网时代,原有的区域概念、区域内的发展平衡不断被打破,永定河的功能与定位也应从更大格局、更高层面上去考虑。
涵养城市水源。由于缺水断流以及污染,永定河在20世纪末一度退出北京城市水源序列。2020年首次尝试分阶段进行生态补水以通干流。2020年春第一阶段补水后就起到了“湿河底、拉河槽、定河型、复生态”的明显生态效益。700多公里主河道流水汤汤,滋润了沿岸水草、湖泊湿地;大同、张家口、北京段河道两侧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两米以上,干涸多年的泉眼重新喷涌,多种鸟类翔集水面,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经第二阶段和秋季补水后,这一效果将更为巩固。
长此以往,即可逐步恢复永定河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常态化全流域通水;并通过河水的下渗进一步回补地下水位、丰润沿岸支流、湿地。因此,永定河依然是首都北京重要的城市水源,其对北京及周边水环境的塑造作用举足轻重。
重要交通能源。永定河历史上的通航、渡口等功能已经被现代化的铁路飞机等取代;能源、建材等方面也有了很多的更新。尤其出于生态保护的压力,永定河上游地区曾经的乱砍滥伐、挖煤采矿等必须停止。同时,作为清洁能源主力的风能、太阳能、氢能等,在永定河上游地区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新型能源的富集区,依然发挥着京津冀能源输送主动脉的作用。
城市生态景观。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水利建设和防洪水平大为提高,永定河的水害依然会有,但对城市格局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冲击,人们更趋向于跟河流的亲近。水利方面,除了传统的灌溉、饮用、清洁和生产用水之外,河流的景观功能和生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和强调,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面貌,引导着沿岸产业布局和发展格局。
尤其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理念中,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和可持续效益才更值得人们珍惜和关注。如果有朝一日,永定河以其宽阔、清洁、美丽的大河形象,流淌、穿行于京津冀晋蒙大地上,那对沿岸景观、人气、物流的带动作用将是多么巨大!有水则活,有水则兴,永定河依然是影响北京城乃至京津冀地区发展格局的重要河流,其流域也将成为京津冀主要功能区的发展主轴。
历史文化纽带。永定河流域的文化作用与价值,在今天看来则更显深厚与重要。历经万年,永定河见证了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成果精髓。
从上游到下游,从远古到当今,文脉绵长,延续不断,已积淀成一条文化的河,一条连通京津冀晋蒙灿烂文明的文化纽带。流域内文化形态丰富,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众多,文物价值等级高,仅北京就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市级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多民族文化元素交融、演变的印迹明显,流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包容大气、底蕴厚重的特点,呈现中华民族文化走廊的恢宏气象,特别有利于打造集群化、线路化、主题化、标识化的文化景观带。
在当下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这条大文化带的连带作用变得更加切实而深远。站在国家层面上看,以流域为轴线,在主抓流域生态涵养和生态修复的同时,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推进京津冀晋蒙的文化联系,夯实区域协同的文化基础,将为实现全流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长远动力;还将为首都北京的长足发展提供广阔而纵深的环境优势和人文支撑。因此,生态保护+文化驱动应该成为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联动发展的主题。
综上,未来的永定河应该有着更为高远的国家战略定位,那就是——首都北京的母亲河,京津冀主要功能区的发展轴,华北五省区市的生态涵养带和文化建设带。

全流域整体规划永定河文化带建设
北京城市性质和功能的变化对永定河流域的资源承载状况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永定河的治理规划,要紧紧围绕首都北京的发展需求,从首都发展的核心功能和流域生态的可持续利用两个方面,促成人与自然、水与都城的和谐共生。
流域调水、生态补水要全国一盘棋。互联网时代主要的特点就是资源和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除了建设虚拟层面上的互联网系统,线下实体意义上的“互联网”概念也应加强,比如生态互联网、流域互联网、水资源互联网……目前永定河的生态修复和干流通水主要依赖于外部输送,2020年试行北京段通水,依靠的是引黄河水入京。而此段黄河途经的黄土高原也是严重缺水和生态脆弱地区,如此引水是否具有长期可持续性值得深思。
从长远考虑,应该重点加强各小流域之间的水网联系,通过相邻水系的沟通调剂,修复大江大河的毛细血管,从而实现全国各大水系之间的互联互通。在全国一张大水网背景下进行各流域间的有序调节、灵活调配,才能满足像永定河这样极度缺水地区的长期生态补水。从而使其以水生水,最终恢复流域自身的造血功能,重塑流域生态系统。
同时,还需进一步研究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结合经济杠杆共同推进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如此长期而艰巨的建设任务,必须依赖国家层面上的统一规划和持续投入。
打破行政分割,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文化带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标准化建设。随着旅游文化热的升温,流域各地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热情很高,但有些地区出现了“保护开发中的破坏”等问题。虽然有国家级的遗产遗址保护标准等法规条例,但因专业程度、认识水平和发展条件上存在差异,缺乏统一规划和高标准设计,各地自行随意开发现象严重,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需要国家调动专业力量,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落实监督,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来保护和重塑永定河文化带景观,从整体上加强文物保护和抢救。在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上,也要进行整体规划和高标准设计,抓特色、抓主题、线路化地整合各地各类文化资源,形成高品质、不雷同、标识性强、可信度高的文旅产品,消除无序开发、盲目拆建、仿冒造假等乱象。
理顺体制机制,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在文化带建设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如生态、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文旅产业发展需求与当地居民利益诉求、国家或社会建设投入与地方积极性和效益回报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受益地区对利益让渡方的生态补偿等诸多问题。
其中很多无法通过各地方、各行业自说自话、自行协商而解决,需要国家层面上的制度建设,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省区市的部署,汇聚各学科专家,综合研究、设计、评定。通过升级管理、构建体系、理顺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等,增加国家和社会资本的投入。目前流域各省区市在协同推进流域生态环境整体修复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但仍需一个涉及流域全面发展尤其是文化建设方面的总体规划。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也进一步指出,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这就要求我们,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布新局,进行重大理论创新;要主动作为,做长期战略;要畅通循环,打通堵点。
将这一原则贯穿到永定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就是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建立全流域统一畅行的体制机制和发展规划。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永定河流域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也将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作为首都北京的母亲河、京津冀主要功能区的发展轴、华北五省区市的生态涵养带和文化建设带,永定河流域纳入首都圈建设规划,以加强首都水源地和文化带建设,可谓正当其时!


作者:吴文涛,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1年第1期,原标题“山水书长卷  一轴带京畿”

编辑:高斌

版式:小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